传统民居建筑-民居建筑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居有蒙古包,四合院,晋中大院,陕北窑洞,徽系民居,浙江民居,西藏碉楼,湘西吊脚楼,客家土楼,傣家竹楼。
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流传至今,仍能看到它不可泯灭的身影。其中在现代建筑中,四合院和徽系民居因为兼容性强,而成为保存最为完整,且仍被大多数人使用的两种建筑方式。
一、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
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二、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三、晋中大院
晋中大院也叫山西大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
建筑雄伟,精雕细刻,匠心独具,兼具南北建筑文化。这里的建筑群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四、陕北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传统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劳动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一般窑洞为用石头或者砖头砌,窑洞上面覆盖厚厚的夯实的黄土,规模大的可做成并列多间或上下多层,外部也可另建房屋形成院落。下沉式是在平地上向下挖院式天井,再在井壁横向挖窑洞,分正房和厢房,入口坡道在东南角,冬暖夏凉。
五、徽系民居
徽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源于东阳建筑,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并非特指安徽建筑,主要流行于徽州六县与严州大部以及周边徽语区。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传统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聚族而居,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六、浙江民居
浙江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流派。多利用水文地形而建,既适应复杂的自然地形,节约耕地,又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根据气候特点和生产、生活的需要,普遍采用合院、敞厅、天井、通廊等形式,使内外空间既有联系又有分隔,构成开敞通透的布局。
在形体上合理运用材料、结构以及一些艺术加工手法,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感觉,采用瓦片垒成屋顶,以砖搭建房身。傍水而居。
七、西藏碉楼
中国西藏碉楼民居一般建在山顶或河边,以毛石砌筑墙体,为了防御功能,房屋建成像碉堡的坚实块体。常为三层,首层贮藏及饲养牲畜,二至三层为居室,设平台及经堂,经堂是最神圣的地方,设在顶屋。由于少雨,木结构以石片及石块压边。
八、湘西吊脚楼
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
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湘西吊脚楼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搭建成两层楼的木构架,柱子因坡就势长短不一地架立在坡上。房屋的下层不设隔墙,里面作为猪、牛的畜棚或者堆放农具和杂物;上层住人,分客堂和卧室,四周向外伸出挑廊,可供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
廊柱大多不是落地的(便于廊下面的通行无碍),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楼板层挑出的若干横梁,廊柱辅助支撑,使挑廊稳固地悬吊在半空,这种住宅因其外形和结构特点被称为“湘西吊脚楼”。这种住宅在西南山区至今仍有建造。
九、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
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客家土楼主要有3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卑意识。
方楼的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圆寨,仅就名称而言,已表现出两大特性,一方面,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
十、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
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门。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有哪些?中国最美建筑有福建土楼、开平碉楼、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皇城相府等。
NO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NO2: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
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NO3: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 “五巷”、“五堡”、“五祠堂”。
NO4: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NO5: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国家AAAA级景区)Royal Prime Minister's palace(state AAAA Level secenery spot),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
NO6: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
NO7:宏村
NO8:西递村
NO9:姜氏庄园
NO10:康百万庄园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